成績與比較:我們能不能找到自己的絕對位置?

※警告:內文有些許批評,閱讀過程中若有任何不適敬請見諒。

※「相對位置與絕對位置」名詞解釋請參考: 地理位置(維基百科)

今天收到第一個project作業的成績了。成績好不好我不知道,因為還不熟悉英國的評分方式,一切要等明天和老師一對一的討論之後才會明白到底這次的表現如何。但我發覺收到成績之後,心情愈來愈沉重。

原因之一是:我發現我很想知道同學的成績。換言之:我想藉由和同學之間的「比較」來確認自己的成績好壞。但接著,這樣的想法讓我心情更糟,因為:我們為什麼事事都要藉由比較來確認自己的位置?為什麼都只看「相對位置(排名、和他人相比好或壞)」而不看「絕對位置(自己的學習成果)」呢?
接著,高中時一段沉重的往事浮出記憶,忽然明白當時的自己深深被教育的政策或制度傷害。

高中二年級時,某一次段考成績出爐,我是班上唯一一個英文成績不及格的人。對,你沒看錯,現在我在英國讀書,但我曾經英文段考不及格。對現在的我來說或許不算什麼,但我仍清楚記得看到成績之後,那種驚訝、羞愧和悲傷(寫到這裡我哭了,不得不停筆好好哭一哭再繼續寫下去。原來當時的傷還在,還痛。)的複雜情緒。看完成績、我回到座位在筆記本上大大的寫了一個「恥」字,然後趴在桌子上哭泣,覺得自己很羞恥。(要不是那時直屬學姊如天使降臨般剛好來找我、解救我,不然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事到如今,現在的我突然察覺:我們為什麼要公布所有的同學的成績呢?又為什麼要把不及格的分數,用象徵失敗的紅色明顯表示出來呢?

成績、業績、考績……從小到大,我們似乎被放在一個又一個的表格和排名中,不斷比較。在學時比學校排名和成績、出社會比工作和薪水;結婚後比誰的老公比較帥或誰的老婆比較正、有小孩後就比小孩表現如何等等等,難道老了之後還要比哪一間安養院的環境比較優、誰的墓地風水比較好嗎?
這種「比較」的習慣,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我記得從國中開始,我們的成績單就以「每周發行一次」的頻率印出,帶回家給家長簽名。現在想想,這種作法到底目的為何?是培養成績好學生的「驕傲」,還是一次又一次提醒成績差的學生:「你看看你有多糟糕?」
國中時的我,在學三年的成績基本上都是中上程度。於是,這種以成績評斷學生好壞的制度和氛圍讓我似乎養成了一種「優越感」和驕傲。也正因為如此,高中時到了台北,遇到比自己優秀的同學、考了不及格的分數,才會像重重摔了一跤般,有非常嚴重的挫折感和羞愧的情緒。

現在在英國求學,有機會接觸不同的教育體制,才忽然察覺過去身處的環境如何。

大學畢業、出了社會之後,清楚感受到「能力」遠比「成績」重要許多。因此,當年那些為了多一分少一分而難過的事,如今看來已微不足道了。
從這樣遠觀的角度回頭看,想一想:我們當年,為什麼要這麼在意「成績、分數」,而不去在意自己到底學到了什麼、有沒有學會呢?
我們能不能不再藉由「比較」來確認自己的位置,而好好去探索、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誰、清楚自己想做的事和想走的路,確認自己的「絕對位置」?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