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 Calm and Carry On:談英國人面對恐怖攻擊的態度

6月3日晚上睡前,手機的BBC app突然跳出一則快訊:倫敦橋發生意外事故。當下我的反應是:該不會又是恐怖攻擊吧?果不其然,不久後警方定調此次意外是恐怖攻擊。而這已經是英國三個月內發生的第三起恐怖攻擊了(詳見英國近年重大恐襲事件一覽)。

知道消息後,我馬上在Facebook動態發布一則貼文報平安,但當時的心情很複雜。我的貼文寫著:

倫敦又出事了⋯⋯但讓我難過的是我似乎也開始像我的倫敦人老師一樣,對這些消息無感。比起難過驚訝害怕,更多的是無奈。或許某種程度來說是變勇敢,或遲鈍了。
/
我在Farnham小鎮的學生宿舍裡寫報告,很安全。
願主保守,也求主憐憫我們。

後來陸陸續續看到相關新聞,今天也有機會和住在倫敦的老師聊一聊他的感受。於是統整成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我身邊的倫敦居民或英國人,面對恐怖攻擊後的態度。

flowers for the victims
3月西敏橋恐攻後,民眾悼念罹難者擺放的鮮花、卡片和蠟燭

 

一言以蔽之,就是標題那句:“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靜,繼續前進)”

有來過英國或喜歡英國設計商品的朋友們應該對這句話不陌生。在各式各樣的紀念品上都可以看到這句話,或是改寫過後的創意句子。這句話的來源在此不贅述,請大家點此連結請教維基大神。(另外插播和大家分享:我有一個馬克杯上面寫著“Keep Calm and Love Benedict Cumberbatch”)

還記得三月時,西敏橋恐怖攻擊之後,我們在課堂間和老師聊起天災。我們這位土生土長的倫敦老師以標準的英式幽默,面不改色的說:「英國沒有什麼自然災害。英國最大的天災就是恐怖攻擊。」

當時我們真佩服老師的幽默,居然能拿這種事開玩笑。但今天我才明白:英國人看待恐怖攻擊的態度,真的和我們面對地震颱風等天災的態度、或做的準備一樣:

第一:不驚慌的冷靜態度

悅某是台東人。在台灣花東一帶長大的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會經歷無數次大大小小的地震。一輩子沒經歷過地震的人,面對突如其來的天搖地動,一定有種「世界末日來了」的恐懼感。

記得在外求學多年後回家,某天發生地震時,我因為太久沒經歷那種天搖地動的感覺,驚慌的大喊:「地震!地震!」然後想馬上按照演習時所教的拿東西護住頭。此時只見老媽安坐在餐桌旁,不慌不忙地繼續吃下午茶、看報紙,悠悠地對我說:「哎呀,放心啦!這只是小地震啦怕什麼。」完全和驚慌失措的我形成強烈對比。

同樣的,當我們詢問倫敦老師:「發生恐怖攻擊,會覺得害怕嗎?」

老師回答:「不會。因為發生過很多次了,早就沒有害怕的感覺了。」

我覺得這樣的冷靜態度和我那處變不驚的老媽有點像,都是一種見過大風大浪之後的泰然。

第二:為可能發生的事情做準備

就像颱風來襲前,我們會去屯糧、準備沙包、清理排水孔和下水道,準備照明設備等等。在6月這次的恐攻之後,學校寄給了我們每位教職員一封信,教導我們如何在倫敦旅遊時注意自身安全。其中之一,是倫敦警察廳(Metropolitan Police Service)錄製的宣導影片(連結在此)。

影片的重點為:當發生攻擊事件時,記得 1.逃跑(Run) 2.躲藏(Hide) 3.通報(Tell)

就像我們熟知的沖脫泡蓋送等口訣,面對攻擊事件也有相對應的緊急措施。看完影片後雖然有點緊張(影片拍得太真囧),但也增加不少知識。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我們會驚慌失措就是因為不知該如何應對。但若有人明確地告訴你該怎麼做,相信那種驚慌的感覺會減少很多。

這次倫敦橋的恐怖攻擊,聽BBC廣播報導後續發展,一直聽到他們不忘自豪地說:從事件發生、有人通報,到兇嫌被警方擊斃只有8分鐘。我想其中的關鍵就是:倫敦居民知道事件發生時該怎麼做,也很精確的通報,才能讓警方迅速控制局面。

第三:懷抱希望,繼續向前

記得3月西敏橋恐攻的隔幾天,我們一群亞洲學生被嚇得半死,紛紛表態取消兩天後倫敦的校外教學。

5月曼城演唱會爆炸案隔天,我們如期舉行去布里斯托爾(Bristol)的校外教學。出發前,老師向大家精神喊話:「我們知道目前的時機很不好,但我們不能因為一些事件就把大家鎖在房間裡。如果我們因為害怕而取消這次的旅行,那麽那些恐怖份子就贏了。因為他們就是想讓我們害怕。」

一位朋友告訴我,他曾在倫敦地鐵上看到一句標語:「恐怖炸彈客請你注意,我們這裡是倫敦。就算發生什麼事,我們還是會照常喝我們的茶。」網路上也充斥著各種推文和圖片,以英國人獨有的黑色幽默徹底展現Keep Calm and Carry On的精神。

我其實不太確定這樣的態度究竟算是勇敢還是魯莽。若今天這樣的事發生在台灣,我想我們恐怕馬上就宣布戒嚴了吧。就算政府沒有戒嚴,我們的家人也早已諄諄告誡:人多的地方不要去、要多注意安全、某某地方最近不安全不要去等等。

「一如往常」就是英國人面對恐怖攻擊後的基本態度:照常上下班、照常安排旅遊,彷彿什麼事也沒發生般,一如往常。但這並不代表冷漠。

我在FB貼文中寫的「無感」其實並不恰當。英國人並不是對這些事情麻木了,只是他們有所準備且保持冷靜。走一趟事件發生地,會看見許多獻花、卡片和點燃的蠟燭。就算不是在事件發生地,在各大城市市區,也能看見民眾自發性的放置標語和獻花。

 

img_7871
5月曼城演唱會爆炸案隔天,在Bristol市中心看見的悼念標語和鮮花

 

 

 

今天早上11點,學校以火警警報聲提醒,全英國為在恐怖攻擊中喪生的人民默哀一分鐘(相關新聞見此)。原本我和老師正在討論作業,聽到警報聲響起時他說:「啊,默哀時間。」然後立刻安靜。此時也有另一位老師進來提醒我們:默哀一分鐘,大家「噓」(加手勢)。

沒有人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也沒有人不把這事當一回事。倫敦發生的事,舉國同哀。

一分鐘之後,我問了這位也住在倫敦的老師對於恐攻的感受:

「會害怕嗎?」

「比起害怕,比較難過和憤怒。」老師停頓了一下,繼續說:「但當然還是要懷抱希望啊對不對?這就是人生嘛。」老師晶亮的藍眼睛裡閃爍的不是冷漠,而是冷靜、勇敢和樂觀的人生態度。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