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以此篇,獻給在英國認識的好朋友們。謝謝你們讓我的留學生活,如此豐富精彩。
從英國回台灣已經兩年半左右了。
至今依然想念,那段在英國留學,還有歐洲各地旅行流浪的日子。
每個人海外生活時間長度、地點和經驗都不相同,當然有好的也有可怕的回憶。但對我而言:「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經過時間篩網,留下的幾乎都是美好的回憶。
一閉上眼,就能看見那片仿如天堂的草原、浪漫唯美的夕陽、清冷夜晚裡的星空,還有朋友們把酒言歡的笑臉。
上次有機會和堪稱倫敦代表的好友Craig聊到:「對海外生活念念不忘的原因」,今天在家裡洗碗時突然有了解答。
從零建立起的生活方式
隻身一人前往異國,僅攜帶必要的物品,在異地展開新生活。
「離開舒適圈」這件事對很多人來說,本身即具有難度。更何況是離開原生的母國、熟悉的文化、飲食、語言環境,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重新開始。
海外生活不論求學或工作,在環境適應上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事。坦白說,不是每個人都能順利適應新生活,然後完成學業或就業,半路棄權者其實大有人在。
當然每個人提前下車的原因都不同,這也不是本篇要討論的重點。但可由此反證:「順利適應的人」理應獲得一定程度的肯定。(親愛的海龜,如果沒有人肯定你,請你也一定要就這一點肯定自己。)
我其實並不覺得自己是個容易適應新環境的孩子。無論兒時或如今,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或面對突如其來的改變,總要花滿長的時間,才能轉換心境、重新調整步調。
但是,熬過前期適應的苦,一旦步入軌道之後,慢慢建立起新的生活方式,全新的生活讓人有全然不同的生命經驗。
我在英國的時候,除了在學校的校園生活,因為在校外租房子,所以在當地也有自己建立起來的生活模式。固定購買食材的地方、購物消費的店家、喜歡的餐廳、常去的電影院等等。(延伸閱讀:我在英國生活滿八個月之後寫的 八個月:在地生活與出走的勇氣,記錄了在地生活的心情。)
我在學校所在地Farnham,住在學生宿舍將近一年,之後搬到鄰近比較大的Guildford住了整整一年。
因為信仰的緣故,我每週日固定去教會,每週二則參加教會的青年小組,和當地的國際學生、青年們建立起以信仰為基礎的友誼。青年小組參與者多為當地人,剛好牧師的孩子也在小組當中。除了一起吃飯、烤肉等常見的活動,2018年恰逢世足賽盛典,我有機會到牧師家裡和青年們一起看球賽,見證熱情球迷的瘋狂(足球流氓?!)。

除了積極融入在地生活,我也透過網路社群,結識了一群在英國的台灣人。
社團中不乏熱情揪團、辦活動經驗十足的朋友們,逢年過節舉辦各種有趣的活動,甚至一起郊遊踏青、野餐賞花等,充分體驗英國的大自然之美。不愛戶外運動的我,從沒想過出國之後,有一天會穿上登山鞋,下雨天走在泥濘的路上,卻依然覺得雨聲、綠蔭與一切自然景觀,如此美好。
和朋友熟識之後,相聚的機會增多:看音樂劇、展覽、旅遊、聚餐、酒吧小酌⋯⋯,慢慢也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而這樣的生活方式,是從無到有、完全依照自己的興趣和喜好建立起來的。無關對錯,也因人而異。
然而,因著學業結束返國,必須離開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生活圈。如同在沙灘上蓋城堡一樣,眼睜睜看著自己親手打造的城池毀於一旦,怎麼能不心痛、又怎麼能不懷念當時的榮景呢?

尷尬的「2年」
從出國到返國的時間,我因為先念了碩士先修(pre-master/graduate diploma),再攻讀碩士班,最後又去歐洲自助旅行,前前後後加起來將近2年。
2年的時間長度,我認為是很尷尬的期間。
Sam學長曾說:「當你開始討厭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已成為你的家鄉。」
2年的時間,讓我克服和適應最初的挑戰、在當地建立起自己的生活模式,也已經能享受當地生活的樂趣,但也沒有長到開始覺得無聊、或看見地方社會問題,甚至到討厭的程度。
以植物來形容的話,我的感覺是:如果只在海外生活1年左右、或更短的時間,根還沒有札得很深(與在地的連結還未深入),這株樹苗拔起來或許沒那麼困難,痛苦也不會太多。對無法適應新環境而只是忍耐著的人來說,或許1年的長度還在可忍耐的範圍之內。忍過去之後回國,又過著和以往相同的生活,或許不會有太嚴重的重新適應問題吧。
如果已經久居海外,他鄉成故鄉,看盡若干春夏秋冬變化,對許多異鄉遊子覺得新奇的事物早已習以為常,或許離開的時候反而多了些瀟灑,心境也會截然不同。像一株搬家的參天大樹,根系錯綜複雜,但在移居新環境時,也有更多的資源能安穩身心如常。
但是,我在海外生活的時間,是2年。
2年的時間對我來說, 就像一株已經生根的小樹苗,正努力長出新葉子,甚至開花、準備結果。結果2年時間一到,喀嚓一聲,把樹苗硬生生連根拔起,與土地撕裂分離,產生錐心之痛。

「我只是我自己」
前面提及,在異鄉從零開始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挑戰,但同時也是一次重生的機會。在一個沒有人認識你的地方,所有接觸到的人事物都是新的。他們不知道你的過去,所有對你的了解都由「現在的你」開始。
許多面對人生重大挫折的人,會選擇離開傷心地、到新的地方展開新生活,我想也是同樣道理。
記得那時候選擇出國,其實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逃離這個快令我抓狂的地方。
當時的我,剛從醫院離職。對一個護理系畢業但不想再從事任何護理相關工作的我來說,求職之路比想像中艱難許多。四處碰壁的情況下,不僅自信心低落,對自己的未來相當迷惘,還背負了「叛徒」之類的對自己的責備。
(中間心路歷程太長,請容許我這篇先跳過這部分。)
經過一番努力,終於有機會出國念書,回到我自幼熟悉的藝術領域深造。
我小時候曾就讀美術班,甚至還不識字的時候就喜歡畫畫。回到藝術學校、更有機會在豐厚藝術文化和歷史底蘊的歐洲四處旅行,就像洄游至溫暖故鄉的魚,如魚得水啊!
在學校裡,常看到綠色、粉紅色、橘色、紅色等等髮色的同學們;在路上,也常見各種膚色、高矮胖瘦、服裝打扮的人們。
在包容性極高的國際大都市裡,幾乎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塊角落。不論你的興趣為何,也總能找到與你志趣相投的夥伴,為著共同喜好的事物努力。如果找不到,那就自己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天空吧!(畢竟是充滿魔法的國度啊!)這個地方就是如此讓人自在,可以用舒服的步調、過想要的生活。

還記得在倫敦著名的音樂劇之一Kinky Boots中,要傳達的核心概念就是”Just be who you want to be.”
在這樣開放、包容,還有鼓勵個體追尋自我的環境下,海外生活變成我的「療癒之旅」: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我可以用自己的步調、走我的路。我向人介紹我是Joyce,而他們從這個名字開始認識我。如果我不說,沒有人知道我的背景,更不會責備我是個「落跑的護理師」。
我不是誰誰誰的誰誰誰,那些在每個稱謂背後所連帶的責任和歷史背景,都與我無關。
我只是我自己。
海外生活的時光,對我來說美好如湛藍的海洋。我是悠游其中的魚,也是名符其實的海龜(歸)。
對曾經破碎的我來說,那段時光彷彿回到我應該在的地方,將自己一塊一塊撿回來,甚至加入許多新元素和養分,慢慢拼湊成美麗的樣子。
在《海龜日記》系列的序章〈我所思念的海洋〉裡,我開始使用「海龜(歸)」和「海洋」的意象,來表達我對海外生活的思念之情。後來情感愈來愈強烈,變成擬人情書。這篇是第一次用比較理性的角度,來分析自己的心情。
我會繼續寫下去。
謝謝您的閱讀!我們下次見~
Joyce 28 JUN 2021 Tait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