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我去縣政府登記成立工作室(商號),然後興沖沖的去刻了收據章。看著印章上面「負責人」三個字,心裡有滿滿的成就感,覺得人生邁入一個新階段,充滿無限可能。
接到縣民中心來電、拿到公文,工作室確定成立。滿心歡喜前往國稅局登記稅籍資料。殊不知,因著「負責人」三個字,我的勞健保級距必須調為「僱主」層級,每個月從幾百塊直接跳為幾千塊。再加上每個月要負擔的稅額,還有商號必須依法加入商會還要付會費……工作室成立的喜悅在短短幾天之內消失,迎面而來的是無以名狀的壓力,如一隻小獸,緊緊貼附我的背,以緩緩冒出的冷汗為糧。
今年11月,我依循著去年走過的路,再次前往公家機關。但這一次不是設立商號,而是辦理停業。
「什麼?你工作室要關掉了?!」
每個知道我創立工作室的朋友,在聽說我要停掉工作室之後,無不露出驚訝甚至驚恐的表情。(不瞞各位,我有點變態的享受著這樣的驚慌失措。)
各位看官!莫急莫慌莫害怕!請聽我娓娓道來箇中甘苦。看完這篇,相信你會露出欣慰的笑容。像這樣:)
其實猶豫了很久到底要不要寫這篇。但後來我想將這一年的創業初體驗寫下來,一方面留個記錄,作為「職涯小學堂」開張的第一篇,另一方面也為了向眾親友說明創立與關閉(暫停)工作室的始末。更重要的是,此篇也為提供每位有創業的想法、或正在創業路上的夥伴們,一個失敗經驗參考。
Ready? Let’s go!
目前工作室的狀態是?
先說明一下,目前工作室的狀態為「停業」而非「歇業」。商號依法可停一年,期滿可續。停業期間所有相關的義務都會暫停。也就是說,我在停業期間沒有「負責人」的身份,不用繳納高額的健保費,也不需要繳營業稅。商會的會員資格保留,但不需要繳會費,直到復業。
辦理停業的好處是可以保留商號的名稱,不會被別人拿去用。辦理停業、復業和歇業是不需要繳費的,直接向主管機關辦理即可。停業期間隨時想辦復業都可以,所以目前工作室算是「休眠」狀態。像進入冬眠、也像乾燥的蔬菜,要用的時候澆個熱水就可以重新使用了(什麼怪比喻)。
相較之下,「歇業」是註銷這個商號,從此煙消雲散。註銷之後,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其名稱,要重新設立必須再跑一遍完整流程(預查名稱、登記等等),也需要再繳納一次相關費用。
原本我是抱著必死的決心要去辦理歇業的,但在各處室阿姨們一再勸說之下,後來決定先辦停業就好。停業算是一個緩衝,進可攻、退可守。如果幾個月後發現還是要用,那隨時辦復業即可重新開始。真的確定不用了,再去辦歇業就好。因商號是登記在縣市政府底下,如果是因為要搬去其他縣市居住,也可以在新的城市先登記成立新商號,再回來將原商號註銷掉即可。
說明完目前狀態,接下來我們來談談最重要的:關(停)掉工作室的原因是什麼呢?
停業原因其一:無穩定獲利來源
簡單來說就是「沒有錢」。
說來慚愧,其實目前自己還沒確立穩定獲利的模式。很多人都是先有一點規模了才去登記設立商號,我是因緣際會下因為需要開立收據,就先設立,但其實還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但「沒有穩定獲利來源」不代表「沒有資金」。資金籌措是另一門學問。
資金的來源常見為:個人存款、親友資助(長腿叔叔)、政府貸款、銀行貸款、創業競賽獎金等,眾籌也是新興的選項之一。但就算有一大筆資金,沒有穩定的獲利來源,公司還是沒辦法生存下去。
收入不穩定,但支出卻是固定的。穩定的收入就像在水庫源頭不斷降下的雨水。若是沒有持續挹注,水庫的水總有用完的一天。
理想雖然重要,但穩定的獲利來源,才是使任何事業體能永續生存的關鍵。
停業原因其二:移居其他縣市
實不相瞞,我最近預備北上發展。詳情不在此細談,但因為我的工作室登記的是隸屬於地方縣市政府的「商號」,所以如果商號不在該縣市營業,也無法盡到相關義務。也就是說,如果我今天要在其他縣市經營一樣的事業,我必須把原商號辦理停業或歇業,然後在移居的縣市重新登記一個,再開始營業。(簡單來說就是繳稅的對象不一樣啦。)
但如果今天我登記的是「公司」,屬於全國性而非地方性的事業體,那我今天不管人在哪裡,只要更新登記的地址就可以了。(其他關於公司的相關法規尚不清楚,不在此多談)
停業原因其三:我真的適合創業嗎?
哎呀,這個其實才是最重要的呢!
台灣人富有創業精神,社會上多以中小企業為主。當老闆容不容易?說簡單嘛,其實去登記一下、繳個幾千塊,你就是「負責人」了(就像我一樣)。但真要談經營管理、小公司甚至大企業的永續發展,那可就不簡單了。
經營理論之外,重要的是「個性」。先來問自己幾個問題(這也是我重新反思的問題):
我想創業,但我有企業家的精神嗎?我敢冒險、敢挑戰自己嗎?我想成功,但我是害怕失敗的人嗎?
我的目標是什麼?我未來到底想做什麼?我的優勢、劣勢是什麼?我喜歡有明確的上下班切換,還是願意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24小時不休息全天工作?
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什麼是我的理想生活方式?
我了解自己嗎?
好啦我知道剛剛幾個問題有點沈重,但那都是事實。沒想清楚的結果就很容易粉身碎骨。依據投入的資金多寡,投資失利、創業失敗而一蹶不振的人大有人在。
但這不代表我們應該就此停下腳步。
如果你沒有被嚇到,想創業當老闆的熱血依舊,那接下來讓我們談談這一年我的收穫吧!
「沒賺到那就是學到」
有人天生就有生意頭腦,但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是老闆。
以前創業課程的業師提到創業的關鍵之一是「做中學」。他說:「我們永遠沒有準備好的那一天。如果你都要等準備好了才開始做,那你永遠無法創業。」
業師也說:「如果你一開始創業就成功,那不是上帝的祝福,恐怕是魔鬼的詛咒。」
去聽業師分享、仔細去看每一個業師的背景,大多都是公司開了又關、關了又開,很少有一帆風順的。所以,創業失敗了,那又如何呢?創業之路起起伏伏,這是常態。
今年五月,我因著工作室的關係,收到政府微型創業鳳凰的資訊,進而有機會報名創業相關課程。在課程中,認識不少有理想、有抱負的老闆們。他們慷慨激昂的談著自己的理念,讓人不禁熱血沸騰。其中,同桌的一位姊姊,已算是創業路上的資深前輩。她聽完我至今的經歷後,說了一句寶貴的話:「沒賺到那就是學到。」
是啊,這個工作室雖然沒有讓我發大財,也帶來不小的壓力、崩潰過好幾次。但因著這個工作室,我其實獲得好多好多:
收到政府貸款的資訊、上了密集充實超實用的創業課;認識創業路上的夥伴;以工作室的名義交換名片免費參加文具禮品展,認識未來可能合作的廠商,還變成朋友;印了有統一編號的名片,騙到一堆讚賞欽佩的眼光;在一片混亂中創造自己的容身之處;以往的知識理論變為現實……還有這篇文章。
研究所時期培養我實驗的精神,還有不怕失敗的勇氣。不斷嘗試的經驗讓我明白:失敗不過是通往成功之路中的「過程」,也可以稱為「經驗」。如果以這樣的眼光重新審視這一年,我所經歷的其實不是「創業失敗」,而是建造夢想路上的一階台階——有了這些經驗,讓我了解自己,也更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缺乏的能力,才有機會加強和補足。
「失敗為成功之母」雖是老生常談,但我的體悟是:失敗是成功的媽媽,既然有了「失敗」這個母親,那「成功」這個孩子已經在腹中成形了。有母親,就有孩子,經歷過失敗,成功還會遠嗎?(如果你問孩子的爸是誰,那我想應該就是「努力」吧!)
因著這樣的態度,我坦然面對這次的失敗,甚至開心的下了這個看起來很奇怪的標題。辦理停業那天,我其實鬆了一口氣。那隻吸附在我背上的獸終於冬眠去了,暫時不會危害人間。
媽媽笑著對我說:「你是開心的開店,也是開心的關店。」停業對我來說是給自己一個緩衝的時間,並不是什麼壞事。我一點也沒有「失敗了」的灰心喪志,而這也是為什麼我看到朋友驚訝的表情還會樂在其中的緣故。
我是付了不少學費,但上了寶貴的一課。
這一課,很值得。
所以,未來呢?
在說明未來計畫之前,我想先談談那快被遺忘的夢想。
自從高中接觸到二手書店後,我就有創業的想法。當時萌發的夢想,是開一間書店,後來慢慢演變為經營一個「空間」。
上大學之後,雖然念的是護理系,但我在學校一直有選修創業相關課程。開店的夢沒有消失,跟著我一路到國外攻讀插畫碩士,再回來故鄉。這個理想的「空間」慢慢延伸為抽象的品牌概念,也就是目前在經營的YUEHtopia網站和粉絲專頁。等時機成熟,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將抽象的概念實體化,以實體店面的形式誕生,成為能容納、吸引、懷抱,人們嚮往和喜悅的環境。「這是我的靈魂安放之處」屆時我將這麼形容。
北上發展是思考過後的決定。家鄉現有的資源無法滿足我。現階段的我有如海綿,需要大量吸收新知識、新刺激,同時補足不論創作、經營的相關知識和經驗,作為未來事業的根基。
經歷過如入濃霧迷宮的迷惘、如陷泥淖的黑暗,現在的我知道這一切都是旅途,而不是目的地。
「不怕慢,只怕暫。」小時候聽過戴晨志博士演講,大部分內容都不記得了,這句話卻深刻的印在腦海裡。
我知道我的速度很慢,但我從未停下腳步。
我以我的速度,慢慢摸索、慢慢往前走。
一直向前行。
Joyce C.Y. Lin 2019.12.05 in Taitung
後記:這大概是目前為止最長的文章了!感謝閱讀!!(鞠躬!)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轉貼分享給身邊有創業夢的朋友。
希望你看完之後有露出欣慰的笑容,像這樣:)
職涯小學堂系列將陸續推出「興趣可以當飯吃嗎?」、「當興趣成為工作之甘苦談」等文章,歡迎收看~
職涯小學堂,我們下次見!bye bye!